中平林道後記

前言

98 年 5 月 23--29 日,我又走了一趟馬博橫斷。 跟著旭陽的豪華團,途中認識了郭爸、軍佐,個人受教匪淺。 第一次和 A9 同行 (雖則實際只有三天),他見多識廣,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同伴。 除了希望看清楚上次的「失事」現場之外,我也是因為仰慕傳聞中秀馬的杜鵑花海而去的。 雖然花期稍過,顏色微衰,但仍然足夠豔麗,堪稱不虛此行。

沿中平林道出來的那半日,大媽陪我走在後面,細細尋找當時迷途的痕跡。 我只能說,每個意外都是許多巧合的累積。 中低海拔的植物真是神奇,竟然可以這麼輕易地吞沒一條路跡, 又那麼輕易地把它吐出來。 如今再走,有些地段被高人開了新路,繞過壞路;有些地方被踩得明白平坦。 想要找出失事地點,反而要披荊斬棘。 沒有兩相對照,真不敢相信那是同一條路。

因為當時林道 7K 施工,多數登山朋友暫停馬博活動, 只有我這種平常不看「登山補給站」的人傻傻地出發; 玉里邱先生早已好意提醒,說至少兩個月沒聽說有人從中平林道出來, 我還是沒放在心上。 這次在馬布谷山屋翻越山友留言,注意到:我們上次在 11 月 25 日進入馬布谷, 而在那之前的留言,寫於 6 月 10 日;之後的一篇,寫於 12 月 31 日。 固然這不能證明那期間沒有隊伍走過,卻顯示隊伍確實很少 (在 97 年 1 至 6 月間,每個月都有兩篇留言)。 而冬天,植披衰退,一些平時不容易找到的造林或伐木支線,就露出來了。

順便一提,上次濃霧,我是站在「布干山」木牌處,才看得見馬布谷山屋。 這一次才知道,在馬布谷西側的入口處,就應該可以看見山屋了。 上一次,從馬利亞文路山起,我就不曾知道山徑四周的山容。 幸好這一趟,有「十個太陽」加持,明明天氣不算好, 收音機裡不斷傳來梅雨鋒面的報導,卻有許多夾縫中的時段, 讓我看清了整條路線。

出發前我確認領隊有帶 GPS,而且旭陽說準備了兩套電池。 第一套電池在高山上用了 12 小時以上,才在 35K 工寮換第二套。 本來認為第二套可以認真紀錄整個玉林橋以後的中平林道, 卻不料只用了 3 個多小時就死了。 旭陽從他的大頭燈裡拆下四顆 AA 電池,居然全都無法令 GPS 開機。 這款 GPS 是觸控螢幕的最新版,功能齊全,但是我也因此懷疑它的耗電量太大, 以致於對電池很挑剔。 總之,我也只好說,這是「命」吧。 最後,只有拿著上河地圖沿路仔細比對,不過那天天色晴朗,這樣做也足夠清楚了。

太平谷

幾乎每個人都在太平谷流連不忍離去。 上次我就興起在太平谷留宿的念頭,這趟並不能實現,因為領隊必須趕回家。 我特別留意了水源問題。

在太平谷西北處入口的溪床上,雖不見流水,卻有水沱。 我們就著小小一沱水,大約只有兩尺寬一尺深,但也就足夠每個人吃飽喝足了。 在太平谷東側出口附近,右手邊有塊岩壁,岩壁下有一深潭,那一潭水相當大, 希望它不容易乾涸。 在我們光臨之前,有過三場雨。但是再之前,至少連續半個月沒有降過雨。 至少有一週,馬博山屋的水箱是空的。

太平谷西端,有國家公園那語焉不詳的指示牌,別理它。 指著往「太平村」的路,深入非常密而高的箭竹。 上次我看到有人在其左側另闢一條新路,至少這一趟那條新路還是很好走的。 行約 200 公尺看見另一個指示牌,接回國家公園原本規劃的路徑。 再走 100 多公尺,有一片開闊的草皮平地 (真的草皮)。 如果要紮營,別急,找到這一塊地再紮。 據軍佐觀察排遺,認為該處有大型水鹿族群;牠們還懂得害羞,當時沒有出來見人。

太平谷出口的溪床雖然潮濕陰暗,但是我走兩次都沒見到水。

林道前段

在 43K 工寮之前,有一個水潭,看來像是當年留下的人工蓄水池。 上次趕路,居然沒有留下印象。 連八關心的是林道的捷徑部分,曾希望我給個描述。 其實,這部分應該已經沒有走錯路的危險, 長期使用捷徑,捷徑過後的林道可以說自然封閉了,很難通行。 而且,有善心人在捷徑過頭的林道上拉起紅繩或橫上樹幹,立意明顯。 但是上河圖還是有些細節表現不出來。 詳細的航跡紀錄,是軍佐做的,在旭陽的 GPS 內,請連八找他拿。

捷徑共有六段。第一段發生在 43K 工寮之後一小時路程左右。 在那之前,林道已經開始之形轉折,至少折了三遍。 第一段捷徑往右下切。接回林道之後,立刻是第二段;兩段都很短。 沿林道走了長長一段路,才有第三段捷徑。 第四和第五段也是幾乎連著,第六段最長。

六段捷徑之後再走約 20 分鐘,路左看見黃色的發電機 (工程車)。 之後遇到山崩阻路,從左邊繞過之後, 沿著已經變成河床的林道左折往下約 20 公尺, 再從右邊沿一倒木爬上去。在那裡應該聽到水聲,溪邊很快就到了。

我和大媽到了溪邊,跟他說我上次紮營在此。 他四顧茫然,問哪裡可以紮營? 我說,就在你的腳下。他低頭看,蠻誠懇的說,你們上次好可憐喔。 是啊,而且當時在第一段下切點就已經天黑了, 淋著雨在暗夜中摸到溪邊,身上還吸著六隻螞蝗。 我代表安國、曉瑜,接受大媽的同情。

順溪流左岸往下約 15 公尺,留意對岸的路標,跨去右岸。 然後在右岸往下大約 20 分鐘,又看見黃色發電機,並且有散落的鋼纜, 就要到離開河床的岔路口了。岔路往左,接回林道地基,一分鐘就到 35K 工寮。 岔路往右,就是往玉林橋大崩壁的下切路。 工寮其實還算乾淨,可用的床位不多,我們六人可以從容睡下,但是頂多再擠兩人。 工寮後面還有一間大倉庫,雖然沒有現成的床,看來卻可以遮風避雨。

這一趟沒下雨,我走倒數第二位,居然完全沒有螞蝗上身。 也許我上次捐夠了血 ,牠們決定饒我一次。

玉林橋大崩壁

這一段與我上次寫的紀錄差異很小,沒有新的資訊值得寫。 要再度提醒,下切之後 20 公尺以內,就有一個急彎向右, 太多人走錯往下直切,錯路踩了一大條。 這一趟,前面四個人也是走錯了,又辛苦爬回來。

另一點是,下到崩壁靠左下切主流溪床之後, 我們上回先渡溪,沿左岸而下,繞過支流的匯入點之後,再涉回右岸。 這一次,發現匯流點的水量不大,很容易就可以過。 因此,我們下到主流溪邊之後,一直在它的右岸,只涉水一次, 其實涉過的是支流 (在它匯入主流之前)。

林道後段

溪谷的上切點依舊清晰,在右邊一道小水流匯入之後,大石塊上綁滿路標。 上次我認為上切的路有兩條,現在已經被歸納為一條了,路徑非常清楚。 上切結束後,本來會鑽入深深的茅草叢。 現在有人在那一大叢茅草的外圍開闢了新路,很好走。 新舊路相接之處,靠著山壁還懸著一條老舊的「哇哈山友屋」橘色路標。 我循著那條路標往裡面探,撥開濃重的茅草,確認底下有山徑,那是我上次鑽出來的地方。

過了茅草區有大約 70 公尺的平坦林道地基, 然後到了上河圖 1327 峰前的崩地。 上回我們在此崩地找了兩個小時,才找出向下繞過崩坡的路線,接回對面的林道地基。 這一次,下繞的路徑已經被踩得清楚而結實。

接回林道之後,再走 40 公尺就要上切 20 公尺,接到另一條林道的地基。 下線林道往前就斷了,也就是上次我和曉瑜幾乎要摔下去的峭壁。 為什麼在這樣短的高度差內,會有兩條林道? A9 的土木專業推論是:下線崩掉了,地質狀態不易修復,因此廢棄, 從前面重新開一條路,就是上線,也就是後來的主線。 而兩線的分岔口應該就在 1327 峰前的崩壁,如今已經完全崩落消失。

上次我們被蒙蔽了一夜的上切點,現在共有三個。 一共有三條山徑往上接回林道的主線。 我想在此定出坐標,而 GPS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死掉的。

來到上線,大約在 (水平) 273,400 處,有長達 200 公尺的高繞路, 蜿蜒繞過許多小崩塌,和一個較大的裸露崩壁。 接回林道地基之後,大約在 (鉛直) 2591,500 處有穩定溪流橫過林道, 我們在此午餐。參照下圖,註記畫在 2008 年元月發行的 25,000 上河百岳圖上。

然後開始繞進一個地圖上明顯的大彎。在彎頂附近,有水流橫過路面, 路的左側難得地出現山壁,山壁上綁著許多路標。 在那裡,左邊山壁之後有一塊平地,此時搭好了遮雨布,是個獵寮或菇寮。

然後,就在上河圖所示之處,留意些可以找到沛原石礦支線的路口。 往山下走時,支線從右邊降下,逐漸看到一條路基緩緩下降,和主線併在一起。 上河圖的石礦支線位置應該正確,但是兩線相接的角度差很遠。 絕非垂直相接,而是朝著西南方分叉。

接著,走到 2591,000 附近,手機有訊號。 在 2590,600 附近,林道右側經常是岩壁,岩壁下有兩處可紮營之地; 其中一處有人留下炊具。 然後,2590,400 處的溪谷,就是我上次找不到路的開始。

此溪谷在去年 11 月之後顯然又崩過,地貌再度不同。 但同樣的是,谷的寬度比地圖所示窄很多。 過了溪十幾公尺,就有一條現在已經不好找的支線,就是我們走錯的路。 那條路,現在我相信消防隊說的,是沿途「很多」伐木或造林支線之一。 仲齊描述她在 1 月份經過時,還有一條平坦明顯的路基, 但是現在很不明顯,要推開很濃密很粗大的蕨類植物,才找得到。 相反地,靠左邊的正確路徑非常明顯。

所以,上次我們沿著地圖上未記錄的林道支線,走到了一處崩塌, 又沿著可能是獵徑或植樹工人的小徑往上爬,一度接回林道以為那是捷徑。 後來我們甚至跨過了那條溪谷的上游,走到了 1504 峰稜線的北側, 也就是沛原石礦支線的上方 (我當時的確察覺下面似有林道地基,但是已經不敢再往前探了)。 也幸好走到了那一面,手機才有訊號,也才可以對外聯絡。

過了這個「失事點」之後,林道逐漸好走。 274,000 (地圖之外) 的水源地,地貌與上回經過時完全一樣。 但上回還看到 19K 工寮一些鐵皮,這次完全不見。 在 274,600 附近,疏林透空處可望玉里,手機有訊號。 我們在那裡首度聯絡了老孔。 他說車子停在 12.5K,我們就打起精神趕路了。

大約在地圖的右邊界處,有一條穩定水流,流貫林道之處形成一個深潭。 走在前面的四位隊友,已經在此泡水盥洗完畢,神清氣爽。 再往下走 30 公尺即是此時的林道通車終點, 因為某種工程,挖土機一路把林道打開, 大卡車的輪胎痕跡,在林道通車終點向東北來個大迴轉,上山而去。 也就是說,在 18K 附近,又有一條可能地圖上沒有紀錄的造林支線。 如今我有幸親眼看到這種支線,而且確實有工程車進入。

本來期望老孔把車開到 18K,所以一路散漫。 但是他被一沱爛泥卡住,只能停在 12.5K。 此後的林道是真正 70 年代伐木時期的規模,又平又寬。 老孔負手而行,從對面來迎。大約 16:30 大夥來到車邊, 要趕回台北的旭陽只好吃池上便當,其他人等著花蓮市的一頓豐肴。 老孔抽出一柄豪邁的長刀,對劈了一顆比臉盆還大的西瓜。

[ 單維彰的登山履歷 ]

Created: June 8, 2009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09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