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疑數學 (上)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這篇書摘的主角是下列 [1] 號書,它是從英文原典 [2] 翻譯而來的。關於 [1] 這本書(而不是其內容)的基本知識,周全地整理在 [3] 裡。因為 [3] 可能不常見,我特地提供給讀者;至於 [2] 則已經全書掃描公告於網路,很容易找到。而 [1] 可能還沒有全文掃描的電子檔案。

  1. 傅蘭雅、華蘅芳 (1909)。決疑數學(周達作序的宣統元年版)。淮揚。
  2. Galloway, Thomas (1839). A treatise on prbability: Forming the article under that head in the seventh edition of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dinburgh: Adam and Charles Black.
  3. Siu, Man-Keung & Lih, Ko-Wei〔蕭文強、李國偉〕(2015). Transmission of probability theory into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D. E. Rowe & W.-S. Horng 〔洪萬生〕(eds), A delicate balance: Global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pp. 395–414) Switzerland: Springer. [論文全文](PDF 檔案,約 277 KB)

「決疑」是「決定猶疑」的意思,也就是「對不確定事件的決斷」; 《左傳》有「卜以決疑」之句,「決疑」是中文固有詞彙。 「決疑數」是將「不確定性」量化而成的數,就是今天說的「機率」; 「決疑數」是當年 probability 的中文譯詞。 「決疑數學」就是關於「決疑數」的學問,也就是「機率論」。

《決疑數學》是華文世界第一本介紹機率的書,屬於晚清數學譯叢之一。 這本書由 John Fryer(傅蘭雅,1839–1928)與華蘅芳 (1833–1902) 於 1880 年在江南製造局 (Jiangnan Arsenal) 譯成,可能在當時就不怎麼受重視, 居然放著沒有出版。但是手抄的譯本很可能小規模地流傳, 所以梁啟超 (1873–1929) 才能在它正式出版前,就在 1896 年的「時務報」上推薦了這本書 [3: p.403]。 或許梁啟超的推薦有效,同年稍晚,《決疑數學》由產官學三棲仕紳周學熙先生贊助出版了;江南製造局終究沒有出版這本書。

《決疑數學》肯定有它的歷史價值:它是介紹機率論的第一本中文書, 但是它有沒有文化的價值?也就是說它有沒有對我們的觀念(例如不確定性)、 產業(例如保險業)、教育(也就是數學課程)發生影響? 我藉《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而發揮的〈從歷史探究數學教育的現象〉文中,已經介紹過《決疑數學》:

數學各分支的知識及中文譯名都在晚清到齊了,包括機率在內。 第一部中文的機率知識來自華蘅芳在 1880 年協助翻譯的《決疑數學》, 當時將「機率」翻譯為「決疑數」,這個譯詞沒有傳下來。 這部書內含機率發展史,簡述了包括棣美弗、貝斯、拉普拉斯在內的貢獻, 並且已經涉及連續型機率分布函數(正規分布函數及它的積分表); 此書的一份重要應用範例是保險學。 相對於其他數學書籍,這一部書似乎相對地沒沒無聞。 當時中國可能還沒有保險業,而且機率跟槍砲彈藥似乎沒有直接關聯, 所以它若是因此不受重視,也是情有可原的。 晚清的數學課程,不論官方學堂還是私辦書院,目前都沒看到機率的影子。 如今的機率課程是否曾經受到《決疑數學》的影響?還是後來重新引進?目前不得而知。 藤澤利喜太郎的著名工作之一是是將保險學引進日本, 他的《生命保險論》出版於 1889 年,這部書可能受過《決疑數學》的影響嗎?
現在知道《生命保險論》受《決疑數學》影響的機會很小, 因為《決疑數學》雖然在 1880 年於江南製造局完成翻譯,但是直到 1896 年「甲午戰敗」之後才印刷出版。 我在《中國近代數學教育史稿》書摘中, 引述作者的結論:
《決疑數學》沒有引起注意,也沒什麼影響力。
大尺度而言,這個結論應該可以確定了。 但是,因為周達(周學熙的姪兒,周煒良的爸爸)1909 年再次印刷這本書的修訂版,加上推薦序言以及附註闡釋, 所以前述結論最好還不要釘上蓋子,我感覺這裡還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以下是李迪書院收藏的《決疑數學》內頁。

決疑數學決疑數學年份

建德周家與《決疑數學》

周達在〈校刻決疑數學序〉中的落款是「建德周達」, 他是清末民初安徽建德周氏家族的第三代,那個輝煌的家族, 至少在第四代仍然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力。 建德周家的第一代是周馥 (1837–1921),他從李鴻章 (1823–1901) 的幕僚做起,歷任兩江總督、兩廣總督。 這一家雖出於安徽建德(今安徽省東至縣),但成就之後主要寓居天津、上海。 周家透過李鴻章本來就與江南製造局有淵源, 周馥任兩將總督時 (1904–06) 主導「局塢分家」:把製造局的造船事業獨立出來, 成為清末的「江南船塢」以及後來民國的「江南造船所」,周家與製造局的關係就更深了, 而周家的政商關係也就更容易想像了。

建德周家的第二代,長子周學海、次子周學銘都走科舉路線, 他們兄弟倆同為 1892 年進士。老三夭折,老四周學熙 (1866–1947) 不取功名而發展實業,是他把周家各房的財富實力一起帶上來的; 周學熙就是出資印刷《決疑數學》的富賈仕紳,那時他也才 30 歲。 根據周達的序,周學熙可能是在 1890 年(庚寅年)拿到書稿。 在李鴻章身後,周家基本上跟隨袁世凱。

周達 (1879–1949) 是周學海的長子,也是建德周家第三代總排行的長子。 他在祖譜上的名字應該是周明達,又以周梅泉、周美權、周今覺之名傳世。 在他的時代,周家不但是書香門第、朝廷顯貴,而且還富甲一方。 這樣的家世讓他可以任性而為,恰好他的才能也沒辜負他生來就有的社經地位; 他的一生有三方面的成就:數學、集郵、舊詩。 周達自發地喜愛數學,十幾歲就自學了《決疑數學》,而且相當有心得。 後來,他把數學藏書捐給「中國數學會」,成為數學會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 在他愛上集郵之後,能夠一出手就是 1000 英鎊,使他被封為「郵王」。 他在 40 歲之後學習作詩,很快也受到當代文人認可(例如鄭孝胥),1940 年出版《今覺盦詩》四卷;直到 21 世紀,文學界還有今覺盦(庵)詩集或詩選的編輯出版。

周達的三弟周叔弢也是一位近代史上的菁英人物,不寫在這裡了。

洪萬生老師對周達評價很高。他說晚清有三位疇人,研讀傳統算學頗有成就之後, 轉身走進西方數學,譯介之餘而有創見。他們是李善蘭 (1811–82)、華蘅芳,和周達,恰好銜接三個世代。 而周達的第三子周煒良 (Wei-Liang Chow, 1911&ndash95) 恰好生在李善蘭之後一百年,象徵傳統算學的徹底結束; 周煒良這一代人直接進入西方的主流數學文化。

周煒良屬建德周家第四代,他與陳省身 (1911–2004) 同庚; 當他在德國舉辦喜宴,陳省身是唯一華人賓客。 周煒良應該算是小留學生,1924 年還未滿 13 歲時,就去美國讀書了。17 歲進入大學時,本來主修經濟學(可能是家族的期許吧),卻因為讀了 van der Waerden 的 Algebra 而愛上數學。 因為他的才能與財富,可以任性地改往德國,直接跟隨 van der Waerden 學習,研究代數幾何。當他獲德國萊比錫大學數學博士學位時,還沒滿 25 歲。 他跟陳省身一樣,是進入美國一流學府的第一代華裔數學家,而且在專業領域達到世界級的領導地位。

[ 回上層 ]


Created: May 1, 2024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