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Johnny Can't Read

單維彰的私人書摘

Rudolf Flesch (1955). Why Johnny Can't Read.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這位 Johnny boy 真可憐,既不會讀,也不會加,難怪要收到分手信。

從《競逐》可知 1950 年代是美國教育「暴走」時期, 各種教材教法的「革新」層出不窮,而且都打著「科學」或「心理學」的招牌。 所以「新數學」倒也不能全都怪蘇聯的 Sputnik, 它只是給當時已經發韌的「新數學」裝上一副火箭罷了。 這本書的出版顯然更是跟 Sputnik 無關,它是針對美國內部自發的事件。 根據作者言,他反對的是當時風靡於全國小學的「英語母語閱讀」教材教法, 而這種教材教法是美國教育學者自己發明的,並未見於歐洲國家。

這本書的訴求讀者,是對學校的閱讀教學失望, 或者發現自己的孩子不適應學校主流教學, 想要自己為孩子補救,或者根本想要讓孩子在家自學的家長們。 按當時的美國社會常模,他訴求的讀者是母親們;幾乎所有美國母親都受過國民教育, 能讀會寫(而且要記住英文是她們的第一語言)。 書中雖然對 the doctrines of the educators 多所攻擊, 但作者一直保持著「建設性」:不只是批評,更重要的是為家長提供實際幫助。 從第 135 頁起,Flesch 提供了 88 頁的教材,讓家長(或自願合作的教師)使用。 這份教材共 72 課,包括 21 課階段性的綜合複習(可以用來當作評量)。 因為我最近正好從事高中數學教師的英語研習 (教材放在「數學英文字句」), 對這份教材特別有感。 雖然它是為母語兒童設計的,可是如果搭配錄音(這在 1955 年是很昂貴的), 它也可以用來教導已經學過很多英文字彙,但是以前都僅只默讀而未曾朗讀, 導致能識英文字卻沒信心說出口的成年人──就像大多數的高中教師(英文教師除外)。

Flesch 先(對 Johnny 的母親)解釋學校裡的閱讀教學是什麼模樣? 他主要指出,教育學者按照成人的邏輯,把英文這種拼音文字(而且是母語)的閱讀教學, 搞得像在學習像中文那樣的形意文字(而且是外語)。 他解釋學校/教育學者當局主張的理論,完全不符合常識,也沒有教育上的根據, 至於他們引用的科學(主要是心理學)基礎──在當時是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學派)──則純屬誤會:教育學者誤解了心理學結論。 (教育學者對 Flesch 也有回應或反擊,但我不附。)

Flesch 的書寫在二戰之後 10 年,他引述一句戰時諺語:

The war is too serious a matter to be left to the generals.
把它修改成: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is too important to be left to the educators.
教育對教育學者而言是他/她的「學術專業」,他們得靠著它爭取學術地位, 起碼也得爭取終身教授職,野心更大的人還要「成一家言」,所以一定要「建立理論」, 最好還能創造新理論,所以不能一輩子就只琢磨一件事:教學, 如藝術般地精益求精(每一年甚至每三年才能再試一遍), 必得持續推陳出新,才有論文可以發表。 我認為這個情況就是教育「學者」跟教育「現場」的根本矛盾。

相對於教育學者提出的「創新」教材教法, Flesch 的主張是當時已經 50 歲老的(無創新的)phonics 教法:

Phonetics, the dictionary says, is "the science dealing with speech sounds." It is a technical subject. Studying phonetics means studying a phonetic alphabet, diacritical marks, technical terms, and many other scientific tools and techniques. Phonetics is definitely not the thing to use if you want to teach small children to read and write. Therefore, about fifty years or so ago, those who believed in teaching reading by the phonetic method invented a way of doing it whthout using any special symbols or special terminology. They called this phonics; according to the dictionary, phonics is "simplified phonetics for teaching reading."     (p.22)
相對地,Flesch 稱教育學者推行到學校裡的教法為 word 教法。

【曾世杰教授補充 (04/11)】
Word 教學法,又稱 whole word method,我譯為全字法,是 whole language 的前身。Phonics 本來被台灣老師們翻譯為「自然發音法」, 但 108 課程綱英語文領域綱要的課發委員們,在領綱裡把它譯為「字母拼讀法」, 我認為新的譯詞比較能望文生義。 只強調理解、排斥精熟解碼的全語文,和強調理解、排斥精熟計算的新數學, 背後的想法非常接近呢。

在學校裡跟隨「主流」教材教法學習閱讀的孩童,最後也還是有許多人學會了閱讀。 跟作者主張的 phonics 教學法相比,差別是:第一,學校正規教法太無聊,太瑣碎, 使得孩童即使「熬」過來了,也對閱讀倒盡了胃口,一輩子不願意再讀。 第二,作者最感到痛心的,是太慢了,錯過了孩童該讀適齡文本的時機, 錯過了被「點燃」(kindle) 的時機,而它再也回不來了。

... the vast majority of our children are unable to read Andersen's Fairy Tales and ... and Conan Doyle at the age where they would truly enjoy those books. They may reach the point where they can read those books two or three years later than an English child---but then it's too late. The golden hour has passed when Treasure Island really means what it should mean to a boy. ... But it will never be possible to bring back to adolescents and adults the lost hours of magic childhood reading---and rekindle in them emotions they have never felt.     (p.88)
讀了這段很難過,美國人悲傷於他們的兒童不能承接英語世界流傳的故事, 我們的兒童能不能承接華語世界流傳的故事呢? 沒有了共同的故事,我們還算是「同一種人」嗎?

我本來以為 Morris Kline 的 Why Johnny Can't Add (1973) 跟這本書有什麼關係,所以從圖書館借出來讀。 本來希望從中找尋 Kline 的動機,或者找尋 Kline 與 Flesch 的可類比之處。 結果發現:其實沒有。我猜想 Kline 知道 Flesch 這本暢銷書,呼應了他的書名, 如此而已。

[ 回上層 ]


Created: Apr 10, 2022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2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