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通識

驚喜重逢徐志摩

作於 1921 年的科普相對論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吧。不曉得他還在不在國文課本裡?

當年,徐志摩是許多國中少男少女的偶像;我也有很長一段時間模仿他的「新月派」。除了在國中、高中階段時時拜讀《徐志摩全集》以外,我將這本書帶去大學宿舍,帶去美國留學,又帶回來。可是這本《全集》辜負了我,也辜負了一整代的青少年,因為它竟然沒有收錄 1921 年的科普文章〈安斯坦相對主義(物理界大革命)〉!「長大」之後,幾乎三十年沒再想到過他,如今卻驚喜地重逢了。國中時代的酸甜澀潤,一起湧上了心頭。

《全集》遺漏的這篇科普文章,收錄在《徐志摩詩文補遺》:

標題的「安斯坦」顯然是當年「愛因斯坦」的翻譯,而「相對主義」是「相對論」的早年翻譯。要知道愛因斯坦的理論在 1916 年才完整,1920 年同時出版了幾本「向大眾解釋」此物理新觀念的書籍或文章,徐志摩讀了 1920 年的 6 份參考文獻,就在 1921 年發表中文科普文章,可謂相當先進且大膽 — 可能因為他本來不是科學家,所以不怕遭同行笑話,也可能因為他認為此事太重要了,不能因為愛惜羽毛而不傳播出去。

我說《全集》辜負了青少年,是因為當時那麼多追隨徐志摩的少男少女,如果從偶像那裡讀到科普,而且看到他說

眾位要知宇宙的玄妙,並非讀自然科學的人的專利。
定能激起更多文藝青年研讀數理科學的熱情,或者生發「不排斥」的態度。

他接著說:「凡是誠心求真確知識的人,都應該養育一種不怕難的好奇精神,方才可以頭頭是道。」這句話裡出現很值得另外作一篇文或甚至寫一本書的關鍵詞:

真確知識
但我不在此橫生枝節。巧妙的是,介紹徐志摩讀愛因斯坦科普原著(英譯版如下)的人,卻是後來在 1923 年引爆「科玄之辯」的張君勵。在那場論戰中,張君勵的主張被指責為「不真確的」知識。

徐志摩並非從頭就打算自己涉入科普寫作,他聽了或讀了當年中國科學(物理)領域同儕的說法,很委婉地表示他並不滿意(頁 96)。他感覺那些科學家的解釋:

除非有過研究的人,否則一席之談決不會有多大效力。
而徐志摩想必認為自己的文字與修辭功力比科學家略勝一籌,所以他應該負起「向大眾解釋」的責任。在這個動機之下,他親自啃讀英文材料,然後
連我吃奶的力都使出來,將我自以為懂的幾點,用最平淺最直率的話來寫。
這就是人文專業者該有的「氣概」!解釋科學知識,特別是「向大眾解釋」,並不是自然科學家的專利,也沒有非由他們來解釋的道理,只要自己肯使力,也肯向適當的人提問,自己總是能弄懂的。「作」科學的當然是科學家,但「述」就未必非他們不可;人文學者對於自然科學,完全可以「述而不作」。

這篇短文並不想要說相對論,而是想要傳播徐志摩在 1921 年負起知識分子的責任(不分文化人還是科學家),執起「文學之筆」寫作科普文章的這種「氣概」。希望能引起一些文院生「亦若是」的氣魄。

非常希望各位真的讀一遍徐志摩的原文。提醒讀者:他說的「奈端」就是「牛頓」,他暫且翻譯的「量」如今稱為「維」或「維度」。關於內容,我只提一件事。頁 107 圖二的 4 又 1/2 應該是 4.58... 的概數,其實就是 21 的平方根。簡單說,在相對論裡,時間不一定了,長度不一定了,但畢氏定理還是永恆的。

[ 回上層 ]


Created: May 8, 2025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5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