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享黃俊博的碩士學位論文。
- 黃俊博(2025)。 國小六年級負數教學的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數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論文全文,PDF 檔案,3 MB〕
我請黃俊博做這一份碩士班研究的目的,是初步探究「負數進國小」的可行性。我們在臺北市大同區一所國小 — 不是俊博實習的學校 — 借到四個班級(共 76 名學生)做前測、兩節課實驗教學、後測,並對部份同學延後訪談。
支持此實驗可行的基本證據是美國、德國、英國、中國都在國小高年級引進負數,臺灣學生的資質並不比這些國家的同學差。或許臺灣平日生活遇不到負的溫度,但是這個生活環境中的限制,應該不至於嚴重到國小高年級學生完全沒有關於負數的生活經驗。譬如從新聞可以看到合歡山、玉山低溫的消息,在賣場、家裡的冷凍庫以及家人購買的冷凍外送,都可能潛移默化地引進負數觀念。(一位口試委員指出:芬蘭在國小中年級就可以引進負數了,參閱〈國小負數倡議之理念與期許〉。)
關於前述臆測,這篇碩士論文的「前測」已經表明六年級學生在正式學習負數之前,已經具備「負整數」的直覺認知;但此結論不能擴及「負分數」與「負小數」。但是,筆者臆測:小學生對於「負分數」與「負小數」的概念薄弱,源自於「正分數」與「正小數」概念的不穩固。揆諸林原宏、袁媛在「課綱研究 SIG:國小數學課程議題」中的發言:
如〈國小負數倡議之理念與期許〉提及:西方某些國家在國小介紹負數之後,就引進平面直角坐標了。這是非常聰明的課程設計,它使得負數的功能先是「溝通」,延遲計算的需求,但也可能將簡單的加減孕育於遊戲或操作之中。但顧慮廣大國小教師的 PCK,筆者認為臺灣不宜貿然在國小引進坐標平面。假如在國小引進負數卻不設計坐標平面,那就剩下兩項想當然耳的學習目標:在數線上標示位置,以及正負數的加減。這兩項任務,就是俊博在兩節課的時間限制內,想要進行的實驗。在具體一點說,此次實驗不涉及「減負數」的計算,僅止於正負數加減一個(正)數,例如 $2-3$、$-3+5$、$-2-2$。
在文獻探討中,俊博回顧了負數概念、負數教學、負數課程。其一:負數之數學概念的發展,俊博提出幾個我以前還不知道的典故,有點意思。其二:負數的教學,因為「國小負數」在臺灣似乎是個禁忌話題,所以沒有臺灣的文獻可考,俊博找到法國「教學工法」學派的負數教學文獻,這個學派也是我跟許哲毓都注意的社群,所以讀起來特別有趣。而俊博對負數教學的提法,依循筆者的「數學作為一種語言」而發展,我給予相當的肯定。其三:負數課程,俊博擇要指出美國、英國、德國的官方課程文件相關準則,最後順道提到芬蘭某版教科書在四年級就呈現坐標平面,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頁 20–22)。這一節負數課程回顧帶給我的最重要概念是:負數很早就搭配坐標平面教學,使得「標示」負數位置的操作,不限於數線而擴及平面,筆者揣度這樣設計的好處是:
克萊茵 (M. Kline, 1908–92) 在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說過「負數是具體數學走向形式數學的第一步」。「使用負數」和「接受負數」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Kline 的意思是「使用」負數比「接受」負數容易,課程應該先學習用負數解決問題,然後再慢慢理解它。這裡又可以援引孫文知難行易在數學教育中值得參考之處。
在我們都熟悉的負數應用於現實生活的意涵以外,俊博在美國課標和頁 29–30 提供另一項有趣的具體意涵:電荷。筆者認為電荷很適合作為正負數的概念心像,但前提是物理知識能配合。在小學階段,電荷這個物理真實可能愛莫能助。
就總分來看,學生在「前測」就已經表現不俗:有 70% 學生達到相當於 80 分以上(頁 50);這讓「後測」的進步顯得不太重要,就是平均成績提高了一點點,但重要的是標準差縮小為一半(頁 57)。這已經顯示,就臺北市大同區這些六年級學生而言,負數的基本課程 — 標示、相較、加減 — 是可習得的(我們只實驗了兩節課)。實驗教學中稍稍涉及方向性。這個概念或許是前後測「進步」最多的項目。確實:在教學前,大約三分之二學生能自發連結正負與方向,在教學後則幾乎是全體學生都能了(頁 73)。礙於時間限制,我們的實驗很少涉及「方向/位移」;其實也是因為筆者認為臺灣不容易馬上執行這個課題,它需要較多的教師在職培訓。
所謂「進步」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了小學生表現的主要困難:
很可惜的是,這份研究忘記了一件重要工作:延後測,所以不知道學生保留了多少?亡羊補牢的作法,是在一年後找回 11 名學生 — 當時已經在國中學過負數單元了 — 舉行半結構訪談(頁 86–89)。我獲得的印象是:學生多半表示已經忘了小學那兩堂負數課的具體內容,但是都能回答俊博的提問。我希望這樣詮釋:就像張三丰教太極劍似的:全都忘了就學成了。
俊博參閱外國教科書時,發現一個有趣的建議:不要使用括號。例如,他們寫 ${}^-5+4$、$8+{}^-4$,或者 ${}_-10+{}_-7$。這很可能有道理,值得我們試試:用括號包住負數,可能增加了數學的形式化,加重了認知負荷;而且這種表達方式可能減弱了負數作為一個「數」的符號訊息,因為括號(括弧)的意義傾向於算式的先後序,用它表達一個「數」違背了過去累積的經驗。(頁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