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識」

拋物線本事

文化觀點

感謝《科學月刊》給我 6 頁篇幅,說一個拋物線的故事。其實,這個故事已經被一說再說,我這篇有什麼貢獻呢?如果沒有全新的觀點,我就不會發表。筆者自認為的貢獻如下:

  1. 強調希臘人的數學具有「酬神」的「實用」價值,由此文化背景的想像,我們或許可以「理解」希臘人堅持「尺規作圖」的理由。這個理由在當時的文化裡是「實用」的,並不是後來被某些人詮釋的「高尚」數學意義。
  2. 我畫了很多圖,使得這一篇比之前的文章都更容易懂(應該吧)。
  3. 我說清楚了「準線作圖法」的發生脈絡。
  4. 我在「光學性質」方面也說得比較清楚了。
  5. 希望我讓讀者有所「體會」:中文將 parabola 翻譯成「拋物線」是很美妙的,但是它卻因為「早熟」而造成教學的困難。

我為讀者提供這一篇的全文掃描。但是掃描圖片還是比較難閱讀(解析度無法再高了)。推薦大家去找這一期《科學月刊》的紙本來讀(第 651 期,2024 年 3 月),當然最好是能訂閱《科學月刊》!此外,也公佈筆者的原稿如下。

單維彰(2024)。超過300年的「倍立方」探究之旅—古希臘人對平方軌跡的探索。科學月刊,651,46–51。
[ 回上層 ]


Created: Mar 12, 2024
Last Revised: 08/09
© Copyright 2024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