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程史

了解現況的最有效方法是:從歷史脈絡中索求。臺灣在中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有諸多獨特的「文化」,可以不離譜地說:中學數學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與大學截然不同,也與真實的數學相去甚遠。何以致此?作者認為要從課程發展史去尋找答案。重要的不僅是答案,而是從此線索找到可能的解脫之道。

從文本索求歷史軌跡--數學教育與課程

「脈絡探究法」可以視為「應用歷史學」的一支,最基本的資料來源就仍是訪談和文本。我為了探索數學課程發展脈絡,雜然閱讀了許多文章與書籍。此處收集部份藉著「私人書摘」而發揮的數學課程史料或觀點。
閱讀水心 臺灣數學課程發展史--前段
水心教授是臺灣最早的兩位教材教法學者之一。水教授字公白,江蘇六合人氏。 我還沒查到水教授的生日,知道他逝於民國 65 年 8 月 7 日,死因是胰臟癌, 來得凶猛而令人措手不及(從發現到病逝,不及三個月),他得壽 68 歲。

從歷史探究數學教育的現象
這篇「長摘要」可謂作者對數學課程史的「立場說明」,也可以作為一份倡議。本文藉余英時在 2008 年寫的〈環繞著「李約瑟問題」的反思──陳方正《繼承與叛逆》序〉發展出來,由劉柏宏教授在 2020 年「教育的古典與現代」座談會中評論;該座談與讀書會,由臺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徐式寬教授召集。

20 世紀美國數學教育簡史
自從美國開始退還庚子賠款(1909 年),她對我國的影響力就扶搖直上; 到了五四運動之後,尤其是從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庚子留學生歸國之後, 中國的教育體制與課程內容幾乎全面走上美國路線。 臺灣的教育承襲自日本的成分很少,主要仍是從大陸帶來的。 而且,大批留美學者歸國之後,臺灣的教育「親美」現象只會更深更廣,而不可能更少; 數學教育也包含在內。 因此,探索美國的數學教育發展脈絡,有助於反過來了解我們自己。

教育發展脈絡

數學教育屬於教育,欲探究數學教育的內容、方法與目的,並欲求數學教育之進步,不能自外於教育的大環境。因此,我也盡個人所能地企圖了解教育的發展脈絡。
賈馥茗與教育經典譯叢
賈馥茗是一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學者。由她主編的「教育經典譯叢」肯定是了解西方教育發展脈絡的基礎文本。在我們真正展讀這一系列大作之前,可以先讀賈教授為此叢書撰寫的總序,短短二十頁導覽從夸美紐斯到布魯納的西方教育思想發展脈絡。

孟祿訪華全記錄
民國 10 年 9 月至年底,「實際教育調查社」邀請孟祿教授(Paul Monroe, 1869-1947)訪華,在 69 天的行程中實地訪查九省的各級學校,發表演說,晤談政要。 王卓然先生全程陪同,打理瑣事並負責記錄。 他將陪同孟祿的整個訪問旅程以日記形式寫成《中國教育一瞥錄》, 為我們留下極為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彷彿文字寫成的一幅幅快照, 讓我們「一瞥」民國 10 年的中國。

最近三十年中國教育史
這是一本「歷史上的歷史」,此書出版於 1930 年,它本身即為歷史。 因為作者幾乎就是當代人,藉此可以看到靠近第一手的資料與詮釋。 表面上,這本書所指的「30 年」應該是第二十世紀的前三十年, 但實際上涵蓋的時間從同治元年 (1862) 設京師同文館起(洋務/自強運動始), 到民國十七年 (1928) 止,共 64 年;但統計數據似乎沒有超過民國十四年的。 這本書寫在國民黨北伐之前,也就是國民政府實際統治之前的中國教育。

中國教育之改進
民國 20 年 9 月 30 日,國際聯盟委託「國際文化合作社」派出的教育考察團抵達上海, 訪問中國若干地區的學校之後,他們在南京以三星期的時間完成報告書 The Reorganisation of Education in China, 由國立編譯館翻譯的《中國教育之改進》出版於民國 21 年 12 月 28 日。 這本書不僅是史料,它的一部份改進建議如今仍然值得我輩深入討論。
[ 回單維彰的教育專頁 ]


Created: Aug 16, 2021
Last Revised:
© Copyright 2023 Wei-Chang Shann 單維彰     [Home Page]
shann@math.ncu.edu.tw